1. 一個班級里幾十個學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級組織,就標志著班集體的形成。( )
2. 只要運用正面說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學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對紀律處分等強制性的方法。( )
3. 講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學。( )
4. 社會生產方式是確立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因此,教育目的就應該僅僅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來確定。( )
5. 中小學的教育任務是升入高一級的學校。( )
6. 教育必須適應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水平。( )
7. 形成技能、技巧是鞏固知識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
8. 教育觀察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與學生相處的復雜而多樣的關系中,對學生的活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對學生的偶發(fā)事件,能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 )
9. 測驗的效度是指測驗的可靠性,即多次測驗分數的穩(wěn)定和一致程度。( )
10. 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教學方法的選擇。( )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個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 影響人的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體作用是什么?
2. 簡述教學的一般任務。
3. 簡述我國小學德育原則。
4. 簡述動機及其功能。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1. 結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析教師為什么應全面關心學生?
2. 在新課改中,強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強調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于是,有些學校就出現教師站在教室后面,完全由學生來組織、決定教學的現象。請根據所學習的教學規(guī)律分析該種現象。
六、案例分析(10分)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的會上,王老師說:“我的課沒人聽!崩罾蠋熣f:“我們贊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睆埨蠋熣f:“考試是個指揮棒,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像力,答辯時答案五花八門,學生怎能通過考試?”請根據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有關知識逐一回答老師們的困惑。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解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出現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長善救失”、“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都是出自該書。
2.【答案】A。解析:這句話是華生的名言,反映了在個體身心發(fā)展中外鑠論的觀點。
3.【答案】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提倡教育機會均等和師生關系平等,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化的否定。
4.【答案】C。解析:學校教育是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5.【答案】A。解析:教師和學生,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
6.【答案】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環(huán)境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
7.【答案】C。解析:學校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題干體現學校教育促進學生世界觀的形成。
8.【答案】B。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對學生的義務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
9.【答案】D。解析: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即教學的教育性規(guī)律,由此提出的教學性原則是科學性和教育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
10.【答案】A。解析:陶冶法是利用環(huán)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1.【答案】B。解析:新課程強調將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轉化為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就是將知識、個人、社會價值有機結合。
12.【答案】B。解析:意志的基本品質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韌性四個方而。學生缺交作業(yè)等情況是缺乏意志的自覺性、自制性等品質,班主任可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
13.【答案】D。解析:效果律指某一行為在某一情景下出現時,如果受獎勵,那么它下次出現的幾率就會增加;如果受到懲罰,下次出現的幾率就減少。
14.【答案】B。解析: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指某人外表或是極為突出的重要的品質,掩蓋了人們對他其他特征的評價。暈輪效應的產生,往往是由于掌握有關知覺對象信息很少而又急于
進行整體判斷所造成的結果。
15.【答案】A。解析:表征學習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
16.【答案】D。解析:內在動機是指因學習活動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在活動之內,不在活動之外。A中小李可能怕完不成作業(yè)受批評而去做數學作業(yè);B、C中的學生學
習都是為了拿到獎勵(教師的贊許和三好學生),這三種情況都是外在動機引起的,只有D項是對活動本身感興趣,是內在動機。
17.【答案】A。解析:科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前習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水平和權威定向水平兩個階段。
18.【答案】D。解析:說謊、偷竊和欺騙都屬于行為障礙。
19.【答案】B。解析:空間智力強的人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敏感性很高,空間智力可以劃分為形象的空間智力和抽象的空間智力兩種能力。由此可知認識環(huán)境應屬于空間智力。
20.【答案】C。解析:強迫癥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癥。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DE。解析:“活動中心”、“兒童中心”是現代教育學派的觀點。
2.【解析】ACD。解析:教育合力是指家庭、學校、社區(qū)教育“三結合”。
3.【答案】ACE。解析:教育目的有導向、調控、評價功能。
4.【答案】ABCDE。解析:教育法的規(guī)范作用:指引作用、評價作用、教育作用、預測作用、強制作用。
5.【答案】BDE。解析:參觀教學法可分為準備性參觀、并行性參觀和總結性參觀。
6.【答案】ABC。解析:提高人的智慧水平的教育是智育的內容;注重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內容。
7.【答案】ACD。解析:常見的小學生情緒適應問題有恐懼、緊張和情感沖突。
8.【答案】ABCD。解析: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了觀察學習的模仿理論,他把觀察學習分為注意、保持、復制和動機四個過程。
9.【答案】ABCDE。解析:這五種行為皆是正強化的表現。
10.【答案】ABCD。解析:澄清和評估問題是學校咨詢過程的一個階段,重點任務是收集資料并進行分析,對來訪學生的問題加以澄清作出評估。
三、判斷題
1.【答案】×。解析:集體形成的條件是:①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②要有健全的組織和積極分子骨干;③要有正確的輿論和優(yōu)良的班風;④開展有教育意義活動。僅僅有了班級組織,不能標志班集體已經形成。
2.【答案】×。解析: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說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說服的方法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一切”學生都能教育好,必須輔以紀律處分等強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答案】×。解析:在啟發(fā)式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講授,是啟發(fā)式教學,而在注入式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講授,則是注入式教學。
4.【答案】×。解析:該觀點屬于教育目的社會本位論,只看到教育目的受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而忽視了教育目的也受人的發(fā)展需要制約。
5.【答案】×。解析: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是片面的。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因此學校的教育任務除了讓學生升入高一級的學校之外,還要教會學生更多各個方面的知識,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崇高的理想;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等,因此題中的說法是片面的。
6.【答案】√。解析:教育必須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7.【答案】×。解析:形成技能、技巧是運用知識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8.【答案】×。解析:將“教育觀察力”改為“教育機智”。
9.【答案】×。解析:將“效度”改為“信度”。
10.【答案】×。解析:教學設計應綜合考慮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要素。最先要考慮的是設計教學目標。
四、簡答題
1.【答案要點】
影響人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huán)境、教育以及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它們各自的作用是:
(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
(2)環(huán)境是人的發(fā)展的外部條件,為個體的發(fā)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3)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
(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身心發(fā)展的動力。
2.【答案要點】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3)發(fā)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答案要點】
我國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1)導向性原則;
(2)疏導原則;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4.【答案要點】
動機是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部過程,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動機由內驅力和誘因兩個基本因素構成。內驅力是指在有機體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推動力,是一種內部刺激。誘因是指滿足有機體需要的物體、情境或活動,是有機體趨向或回避的目標。
動機有三種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動機是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因,是推動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力。
二是指向功能。在動機的支配下,有機體的行為將指向一定的目標或對象。
三是強化功能。當動機把某種活動引起之后,動機并不能也不會立即停止,而是繼續(xù)發(fā)揮其作用,即維持或調整已引起的活動,并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
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2)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是在其他低層次需要滿足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以及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兩方面的含義,由認知、審美和創(chuàng)造的需要組成。人們進行學習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即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價值、潛能、個性得到充分而完備的發(fā)揮發(fā)展。
(3)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低層次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如父母離異使兒童歸屬與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這些因素會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的主要障礙。所以,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關心學生的生活,以排除影響學習的一切干擾因素。
2.【答案要點】
這種現象違背了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1)教學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受過專門訓練,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指導者、教育者。
(3)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發(fā)展的主體和自我教育的主體。在教學中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4)在教學時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不能因為強調教師主導作用而忽略學生主體作用,同樣,也不能因重視學生主體作用而否定教師主導作用。而本題中所說的現象就是重視學生主體作用而否定教師主導作用,是對新課程改革的誤解。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點】
(1)王老師的課沒人聽講,說明他的課缺乏一種自由和開放的氛圍,沒有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產生的環(huán)境。對此,王老師應該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內容,給學生營造一個較為寬松的學習的心理環(huán)境。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發(fā)揮。
(2)李老師認識到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性,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進行:
第一,創(chuàng)設有利于創(chuàng)造性產生的適宜環(huán)境。
第二,注重創(chuàng)造性個性的塑造。
第三,開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教授創(chuàng)造性思維策略。
(3)首先,張老師錯誤的認為考試是檢驗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唯一途徑,片面地放大了考試的功能。教師應該認識到考試的目的在于檢查教學的完成情況,借以指導和調節(jié)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其次,張老師沒有正確把握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與學生學業(yè)成績的關系。創(chuàng)造力的產生是知識、技能、策略、動機等多方面綜合發(fā)展的結果,教師應該意識到知識在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到知識學習的深度和靈活性,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