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慶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真題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我國近代學制創(chuàng)建于( )
A.盛唐
B.明末
C.清末
D.民國
2.戰(zhàn)國后期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成為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的著作是( )
A.《學記》
B.《孟子》
C.《論語》
D.《中庸》
3.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是( )
A.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B.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C.洛克的《教育漫話》
D.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
4.“學不躐等”體現的教學原則是( )
A.直觀性原則
B.啟發(fā)性原則
C.循序漸進原則
D.鞏固性原則
5.蘇格拉底問答法中的問答分為三步,第三步是( )
A.定義
B.蘇格拉底諷刺
C.助產術
D.提問
6.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的代言人的教育家是( )
A.赫爾巴特
B.盧梭
C.洛克
D.杜威
7.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并且得出“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結論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盧梭
C.杜威
D.福祿貝爾
8.決定教育性質的因素是( )
A.政治經濟制度
B.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C.文化傳統(tǒng)
D.生產力水平
9.“臧息相輔”即主張( )
A.教與學相結合
B.學與思相結合
C.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D.教學與勞動相結合
10.教育者重視在兒童發(fā)展的某一關鍵期對兒童施以相應的教育,這是因為人的發(fā)展具有( )
A.順序性和階段性
B.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
C.個別差異性
D.不平衡性
11.校園文化的核心是( )
A.學校物質文化
B.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
C.學校領導者的亞文化
D.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
12.師生在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標準,稱為( )
A.教育目的
B.教學目標
C.培養(yǎng)目標
D.教學要求
13.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惟一方法是( )
A.施以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B.依靠生產力的發(fā)展
C.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D.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14.在我國,對教師概念進行全面、科學界定的法律是( )
A.《憲法》
B.《教育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D.《義務教育法》
15.“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句話反映了教師職業(yè)角色中的( )
A.傳道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授業(yè)、解惑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6.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是( )
A.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
B.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
C.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大綱
D.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科書
17.根據課程的任務分類,可以把課程分為( )
A.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
B.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課程
C.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D.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
18.美國學者斯克里文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這種課程評價模式稱為( )
A.目標評價模式
B.背景、輸人、過程、成果評價模式
C.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D.發(fā)展性評價模式
19.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方法是( )
A.說服法
B.榜樣法
C.陶冶法
D.鍛煉法
20.班主任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 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規(guī)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標管理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0個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21.教育制度的發(fā)展經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的過程。
2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______;______。
23.外鑠論者一般強調人的發(fā)展主要依靠環(huán)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學校的教育等外在的力量。其典型代表之一是美國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______。
24.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______ 。
25.學生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yōu)楝F實性的條件是______。
26. 1989年11月20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體現這一《公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則有: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______原則、無歧視原則。
27.《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______,不得隨意開除未成年學生!
28.教師職業(yè)的最大特點在于______。
29.課程目標的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對學科的研究、______ 、______ 。
30.打亂傳統(tǒng)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而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班的分組形式為______。
31.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是實現______的過程。
32.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策略稱為______。
33.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______。
34.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會活動和______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35.當前實施的素質教育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______和社會實踐能力為重點。
36.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領導影響力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班主任的職權影響力,二是______。
37.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
38.古代普遍推行的教學組織形式是______。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9.簡述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40.簡述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
41.簡述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42.簡述啟發(fā)性原則的含義及貫徹的基本要求。
43.簡述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1小題,10分)
44.青少年身心發(fā)展有哪些規(guī)律?教育如何適應這些規(guī)律的要求?
2006年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考試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2.A 3.A 4.C 5.C 6.D 7.A 8.A 9.C 10.A
11.D 12.B 13.D 14.B 15.A 16.A 17.B 18.C 19.C 20.B
二、填空題
21.非教育化制度 22.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23.華生
24.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 25.教育影響 26.尊重兒童觀念與意見
27.受教育權 28.職業(yè)角色的多樣化 29.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
30.分組教學制 31.學生全面發(fā)展 32.形式型策略 33.上課 34.交往
35.創(chuàng)新精神 36.班主任的人格影響力
37.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38.個別教學
三、簡答題
39.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是:(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
40.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是:(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fā)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教育。(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41.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包括以下幾方面:(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2.啟發(fā)性原則的含義:啟發(fā)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地能力。貫徹啟發(fā)性原則地基本要求是:(1)調動學生學習地主動性。(2)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學生地邏輯思維能力。(3)讓學生動手,培養(yǎng)獨立解決問題地能力。(4)發(fā)揚教學民主。
43.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地地位與作用:(1)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2)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3)班主任是班級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四、論述題
44.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
(1)個體身心的發(fā)展的順序性。個體身心的發(fā)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fā)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證明,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在個體的道德認知過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廣意義,人的道德認知遵循著從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發(fā)展過程。這對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意義。
(2)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fā)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fā)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前后相鄰的階段是有規(guī)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時期內,發(fā)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發(fā)展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發(fā)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3)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fā)展速度,在不同地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發(fā)展不平衡地第二個方面是不同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焦躁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地發(fā)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地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發(fā)展現象,越來越引起心理學家的重視,心理學家提出了發(fā)展關鍵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謂發(fā)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對個體某一方面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發(fā)揮個體在這一方面的潛力。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4)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パa性反映個體身心發(fā)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fā)展得到部分補償;パa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tài)對整個機能起到調節(jié)作用,幫助人戰(zhàn)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fā)展;パa性告訴我們,發(fā)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見的,有些卻是隱現的,培養(yǎng)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5)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個體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它不僅是自然性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在教育工作中發(fā)現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