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答案解析:分析推理題,代入法。將A項代入,最多6-2=4個孩子有雀斑,矛盾;將B項代人,最多有6-3=3個孩子卷發(fā),矛盾;將C項代入,無矛盾;將D項代人,最多4個孩子有雀斑,矛盾。故答案選C。
2、C。答案解析:結(jié)論型題目。題干只是說有一位中國畫家覺得畢加索的做法“可氣”,不是不以為然,況且也沒有提到中國作家對這種做法的態(tài)度,A項錯誤;由題干只能推出畢加索參與過許多藝術類型的創(chuàng)作,而無法推出其他人的情況,B項錯誤,C項正確;D項說法過于絕對,錯誤;故答案選C。
3、A。答案解析:l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后,英法對德宣戰(zhà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全面爆發(fā)的標志。
4、C。答案解析:極光是常常出現(xiàn)于高磁緯地區(qū)上空大氣中的彩色發(fā)光現(xiàn)象,它是由于來自太陽活動區(qū)的帶電高能粒子(可達l萬電子伏)流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fā)或電離而產(chǎn)生的。由于地磁場的作用,這些高能粒子轉(zhuǎn)向極區(qū),所以極光常見于高磁緯地區(qū)。
5、D。答案解析:《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jīng)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洞蟊ㄌ矫亍肥怯茖W讀物專業(yè)作家約翰•格里賓的著作!蹲匀坏慕K結(jié)》是美國的比爾•麥克基本的著作!段锢硎澜缙嬗鲇洝肥敲绹膯讨•伽莫夫和英國的羅素•斯坦納德的著作! 6、C。答案解析:“地球每天的時間都比前一天延長1/700秒”是對“一個曾引起人們關注的問題”的說明,只要理解了這一句話,便可得出正確答案。地球一天即自轉(zhuǎn)一周的時間,每天的時間都比前一天延長,而時間與速度成反比,時間延長,說明地球轉(zhuǎn)動的速度減慢了,所以這個“人們關注的問題”就是地球自轉(zhuǎn)速度減慢;因此正確答案為C。D項與C項意思相對,顯然錯誤。材料中并未涉及“地球運行時間”的問題,故A、B兩項不選。
7、C。答案解析:“有人也許認為”說明作者對這個觀點是持反對意見的,由此可排除表肯定的B、D。由后文的“這種關注就應包含對支撐義理的材料的審慎核查與選用”可知,作者強調(diào)對材料真實性的審核,而劃橫線處的觀點則是以“不妨害義理”為理由模糊材料細節(jié),故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應為C項。劃線句子并未強調(diào)要重視表達義理,而只是以此為借口,故A不選
8、D。答案解析:根據(jù)話題統(tǒng)一原則,文段說的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四個選項中,只有D項談到了“孔子的理想人格”,為正確答案。本題也可用排除法來解,A項“發(fā)展了前人的學說”材料內(nèi)容未體現(xiàn),排除。材料也沒有談到“庸人”和“圣賢”的區(qū)別,排除B項。C項是對“禮”和“仁”的內(nèi)容進一步解釋說明,不如D項與前文銜接緊密,也排除。
9、D。答案解析:材料中作者的觀點是“不必夸大書籍對人的品格的影響”,因此橫線處填入的句子應體現(xiàn)這一觀點,A、B、C三項均夸大了書籍對人品的影響,只有D項表明了書籍對人品的影響有限,故當選。
10、A。答案解析:由文段可知,以60年代為分界線,諾貝爾文學獎由幾乎完全為歐美白人壟斷變?yōu)榱税兹俗骷艺忌贁?shù)甚至完全沒有歐美白人作家獲獎,而60代后也是歐美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候,由此作者提出疑問“這是否意味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使文學作品失去人文魅力?”,這也是作者的潛在觀點,即“科技高度發(fā)展可能使文學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淺薄”。B、C兩項說法本身錯誤,D項說法過于絕對,均排除。
11、A。答案解析:‘‘延口殘喘”是指一息尚存,生命即將終結(jié)。此處更多的是表達一種悲憤、壓抑和無奈的情緒,而不具有英勇抗爭,一往無前的含義,故答案選A。
12、C。答案解析:由“蘇軾認為,賈誼才學雖高,但不能審時度勢,以致郁郁而死,未盡其才”可知,A項正確;由“他還說:‘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芍,D項正確;由“但是,導致賈誼悲劇的原因主要是當朝統(tǒng)治者的錯誤!笨芍,8項正確。文段并未提及蘇軾的經(jīng)歷,C項說法沒有依據(jù),故不符合文意,當選。
13、D。答案解析:英國于1950年承認新中國,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大國。瑞典于l950年1月14日承認新中國,1950年5月9日同中國建交,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
14、A。答案解析:一絲不茍,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絲,計量單位。茍,馬虎、大意。
15、D。答案解析:京劇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吧保浅嘶樢约俺蠼且酝獾哪行越巧慕y(tǒng)稱!暗笔桥越巧慕y(tǒng)稱。“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zhì)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俺蟆,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16、A。答案解析:“以身立教”、“為人師表”體現(xiàn)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
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活動這一本質(zhì)特點,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必然帶有嚴格的示范性。教師勞動與其他勞動的一個最大區(qū)別就在于,教師的勞動對象是未成熟而又相對獨立的“人”,并以自已的思想、學識、言行和人格,通過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響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道德風貌、行為習慣、個性特征等都會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時時處處用自己的積極行為去影響學生的行為,用自己的良好個性去影響學生的個性,用自己的正確態(tài)度去影響學生的態(tài)度,以便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17、B。答案解析:第多斯惠曾說,“教師本人是學校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边@說明教師勞動具有示范性。
18、B。答案解析:“教育有法可依,但無定法可抄”,這說明教師勞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
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工作是變動不居、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還表現(xiàn)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種突發(fā)情況所做出的及時反應、妥善處理的應變能力上,即教育機智。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活動必然會有創(chuàng)造性。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必須經(jīng)歷艱苦的勞動和長期的積累,包括加強自身素質(zhì)的鍛煉和提高深入地親近與了解學生,善于反思與探究,機智地開展工作,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活動涌現(xiàn)創(chuàng)造性。
19、D。答案解析:教師勞動手段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勞動具有示范性的特點。
20、B。答案解析: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全面實現(xiàn)教育目的。
21、B。答案解析:教師的威信就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譽,是一種可以使教師對學生施加的影響產(chǎn)生積極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22、A。答案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全社會應當樹立尊重、保護、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風尚,關心、愛護未成年人。國家鼓勵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組織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開展多種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活動! 23、A。答案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司法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quán)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并根據(j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犯罪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制教育。對于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未成年學生,在人民法院的判決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學籍。
24、B。答案解析:《教育法》第七十三條規(guī)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chǎn)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5、D。答案解析: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法律的規(guī)定,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必須做到“兩個全面”,即“全面發(fā)展”和“面向全體(學生)”。所謂“全面發(fā)展”主要指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在身體、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長。所謂“面向全體”就是應當為所有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全面的教育,從而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和整體國民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服務。
26、D。答案解析:《子夜》作者茅盾,《泯滅》作者梁曉聲,《沉淪》作者郁達夫。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創(chuàng)造社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家。“魯迅”是他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小說代表作:《狂人日記》(1918年發(fā)表,中國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藥》《孔乙己》《故鄉(xiāng)》《阿Q正傳》《祝!贰豆陋氄摺贰秱拧返取P≌f集:《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詩集):《野草》;貞浶詳⑹律⑽募骸冻ㄏκ啊。主要雜文集:《熱風》《墳》《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閑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l4部。散文名篇:《過客》《秋夜》等! 27、D。答案解析:A項,把油蛉、蟋蟀當作人來寫,賦予它們?nèi)说男袨椋瑸閿M人的手法。B項,明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C項,“晴”同“情”,為雙關。D項,由“像寶塔一樣兀立在海面上”可知,為比喻。因此本題答案為D。 28、D。答案解析:《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薄叭濉敝皋r(nóng)歷每月十五日。“二八”與“三五”的用法相同,都是用兩個數(shù)字的乘積表示數(shù)字。故選D。 29、C。答案解析:古代東方四大文明:中國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30、A。答案解析:閱歷:由經(jīng)歷得來的知識。經(jīng)歷:親自見過,做過或遭受過的事。根據(jù)題意應選閱歷。積累是逐漸聚集,積聚則是逐漸聚在一起而增多。與積累相比,積聚更強調(diào)結(jié)果,從句意來看,用積聚更恰當。故選A。
二、材料分析題1、【答案要點】(1)教師職業(yè)道德要求教師應當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quán)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依法執(zhí)教。新課程理念中倡導學生是獨特的發(fā)展中的自然人,在法律上與教師擁有平等的權(quán)利與義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及人格。
(2)案例中的趙老師則把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到了學生身上,這是與新理念背道而馳的做法。
(3)《教師法》中規(guī)定教師不得體罰學生,但可以懲戒學生。盡管體罰和懲戒難以區(qū)分,但是不難看出趙老師是在體罰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不快的情緒體驗,從而可能導致其厭學情緒的產(chǎn)生。趙老師應當學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及壓力,對待學生應該寬容,和藹可親! 2、【答案要點】(1)國家頒布的《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中都規(guī)定了教師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變相體罰,關心愛護學生,引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
(2)該案例中呂老師不應該情緒化地對邢軍實施體罰,從而導致了邢軍的頭部磕傷。根據(jù)《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該教師的這種行為屬于過失造成的事故,應當承擔大部分的醫(yī)療費用,給予批評教育! (3)同時,學生的天職就是好好學習,邢軍在課堂上搗亂不僅是自己不學習的表現(xiàn),也影響了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也是有一定的過錯行為的,所以,自身也要承擔一部分的醫(yī)療費用。
3、(運用邏輯思維知識能準確而有條理地進行推理、論證)(1)論題:馬克思主義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2)論據(jù):論據(jù)有三:一是“正如……更不是作為檢驗別的真理的標準”;二是“舉例來說……假設嗎?”;三是“如果……給抽掉了”。
(3)論證方式:一是直接證明中的演繹證明;二是直接證明中的歸納證明;三是間接證明中的假言反證法。
三、寫作題
是責任,更是良心
在汶川地震發(fā)生后,一個名字叫范美忠的都江堰普通教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那些不顧及自己生命來保住學生的性命的老師相比,范關忠最大的關注點則在于在面對危險時他暴露了人的本性,或者說不叫人的本性,而是人性中最弱的一點。范美忠并不把自己的行為定位為道德的缺陷,反而將自己的行為說成是提供給社會作為分析道德與人性的案例。“范跑跑”也許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卻被很多人當做是個例來研究。
人性與責任在危難時該如何抉擇或者說是否有必要來抉擇?不禁讓人想到在地震中報道的另一條新聞:在地震中有這樣一對夫妻,在地震發(fā)生時丈夫只大喊了一聲“地震了”便獨自跑到樓下,等他安全時才想到妻子,轉(zhuǎn)而去救自己的妻子。在這個小事情上,我們看到了丈夫第一次的舉動體現(xiàn)了人性,而當他返回的那一刻,他已將責任看重于生命,原來責任可以如此高貴。
正如很多人所說的那樣:解放軍的職責就是在國家遇到困難時來保衛(wèi)國家和人民的安穩(wěn);醫(yī)生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每個人都是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彼此互相依賴互相幫助。解放軍不能因為隨時而來的余震而畏縮不前,醫(yī)生也不能因為大災過后必大疫而不履行救死扶傷的責任;而作為一個老師,當一群學生把你當成是一個信賴者,當一群家長把你當成是孩子的保護者時,你卻獨自逃脫。每個人都有最人性的一面,就像一個即將餓死的乞丐不會因為另一個也饑餓的人放棄自己獲得的食物一樣,可貴的是他可以在維系自己的生命的同時分一半或者幾分之一去救助另一個生命,前者是人性,而后者是責任,一份對社會、對同伴的責任。
在大家還在討論教師職責時,一條由陜西省漢中市勉縣教育局6月2 日出臺的一條新規(guī)定引起了更多人的參與討論:今年高考期間,碰上余震發(fā)生時,在場的3名監(jiān)考老師要負責考場內(nèi)考生的疏散工作,不能先于學生撤離考場。監(jiān)考老師都要保證將全部學生疏散完畢后方能離開,違反規(guī)定者將遭到停職或開除的處理。迎合了即將進行中的高考。而現(xiàn)在,當我們再來想由事件本身所引出的這個規(guī)定時,不禁覺得用法律法規(guī)等形式來限制或制止住的行為可能也就體現(xiàn)不出人性與責任了。因為二者都不是法律法規(guī)等所限制和能限制的。換句話說,用相關制度能限制的也就不叫人性了。
重新翻看事件本身,范美忠本身的逃跑也許并不可恨,因為每個人都有求生欲,每個人都有利已心理,甚至可以說不可能每個人都那么偉大,可恨的是他之后“洋洋自得”地在天涯論壇上發(fā)表的那篇《那一刻地動山搖——5•12汶川地震親歷記》的帖子,宣揚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是在挑戰(zhàn)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觀。而且在文章最后表白:“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此文一出引來一片嘩然。 人性與責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可是當它們同時出現(xiàn)于同一個事件或者同一個人身上時,我們似乎才覺得這個人是完整的人。想到幾年前的安徽阜陽假奶粉事件、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等,當一個人的人性超過了他的責任時,一個人開始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世界。
爭論還在繼續(xù),可是通過范美忠事件也讓我們開始了一個自我的反省,如果事情發(fā)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會做第二個“范跑跑”嗎?責任在你的生命中究竟占到了多大的比率——讓每個人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