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二篇文章《故都的秋》。關于這一課的教學,我雖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準備,但總覺得做得不夠好,因此希望借此機會求教于大家,疏漏之處還望指教。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抒情極品。它文筆清新、雋永、親切,情感厚重,充滿了濃重的人文色彩,突出地體現(xiàn)了現(xiàn)行教材編者的理念——貼近人本。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初中對散文知識已經(jīng)有所接觸,已經(jīng)感受了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鑒賞層面不夠深入,教師要適當引導、培養(yǎng)人文意識,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guī)律之門。
三、教學目標:依據(jù)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規(guī)定及新課程標準要求,根據(jù)本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文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四、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上,我的指導思想是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提倡研究學習,并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和感悟能力。我采取的主要教學方法是:1、美讀品味法;2、討論探究法;3、多媒體授課法。
五、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強調(diào)以讀為主,根據(jù)認讀——還原——移情——領悟的閱讀認知過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六、教學設想
“誦讀”規(guī)律是以字面認讀為開端,以文意閱讀為深入,情感注入是關鍵,審美評價是創(chuàng)新。據(jù)此,設計以下教學方案:讀秋→讀情,在讀中理解課文,讀中培養(yǎng)語感。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人們喜愛某種事或物總有他的理由,那么,郁先生喜愛“故都的秋”的理由是什么呢?明確: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也就是說,北國的秋有清、靜、悲涼的特點,這就是北國的秋的味。這種感覺都是(冷、暖)色調(diào)的,那么,作者為何喜愛冷色的秋味呢?(這時教師介紹作者,補充時代背景,這樣的思路渾然一體,既避免了過去的從時代背景講起的呆板,又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作者喜愛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這三個詞還只是比較概括也較為抽象,如何讓人感知作者喜愛北國的秋的原因,還得要做更細的工作,那就是如何化概括為具體,化抽象為形象,這就是文學需要做的事,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這一工作的。(學生通讀全文,找到表達北國的秋味的具體意象且自然地進行了分層,也為下面教師范讀、學生分組朗讀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讀這篇課文。
(三)讀秋。 探討課文內(nèi)容 按照讀景——畫景——品景
1、讀景
課文是通過哪些景象的描寫來表現(xiàn)“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學生自由誦讀3-11段)
讀景是為了讓學生感知,沒有感知談不上分析,更談不上鑒賞和能力,我們這課的目標就失去了立論的基礎。
2、畫景——學生把作者描繪的秋景圖分組畫出來,并加上解說詞。
畫景是讓學生全員參與,動手動腦。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是我們課堂的最高要求,另外,這樣也能讓學生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在想象中創(chuàng)新,這也是對教材的重組加工過程。
3、品景
品味詞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分析了景物描寫從中讀到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品景過程讓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比如:對細節(jié)理解的不夠,對色調(diào)把握的不好等,教師要及時的引導,讓學生歸納出共同點,即——清凈、悲涼。
4、仿句練習
提問:(縱觀3—11段)我們不妨來找一下,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郁達夫筆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練習)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內(nèi)外,
在————————————, 在————————————,
在————————————, 在————————————.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叫里,在秋雨的每一個雨滴里,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
的確,郁達夫故都的秋景都是皇城根下,尋常巷陌中的家常小景。所以,只要用心我們也可以從身邊的平凡的景物中讀出一種真實的生活感受。
(四)讀情
(1)提問:分析了景物描寫,你認為作者對故都的秋,態(tài)度如何呢?結(jié)合原文,體察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2)關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的,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的。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既是頌秋,作者為什么不用明快的筆調(diào)來頌秋呢?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xiàn)實,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jīng)歷。
設計此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懂得散文的情和景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透過景物我們會能猜測到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教學目標3的體現(xiàn),另外通過品讀討論也能感受到本文的人文精神,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功能和任務。
八、作業(yè)
熟讀成誦,把自己最喜歡的一段文字背下來。
板書設計:
故 都 的 秋 秋 院
郁達夫 秋 槐 清、靜、 悲涼
(客觀) 秋 蟬 (主觀)
秋 雨
秋 果 眷戀向往